Translate

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

【騰輝讀醫療】為什麼醫師與工程師這麼難合作?


台灣發展智慧醫療產業,首重人才之間的合作。在台灣教育體制下,台灣的醫科生,都是學業成績最為優秀的一群人,工程師亦為學業成績名列前茅的團體,為什麼這兩群人的合作,在這麼多年的激盪之下,在幫助台灣醫療數位化與智慧化的過程當中,仍有些窒礙難行之處呢?

由於工作流程上的不同、對於賺錢方式的認定落差、心中行為準則的差異等等因素,都讓台灣醫療產業與科技產業,在合作並形塑智慧醫療產業的過程當中,必須要有跨領域人士,也就是斜槓的橋樑角色協助,才有機會能讓雙方聽懂自己的意念,進而有合作的契機。

工作流程上的不同
醫師遵照Guideline,工程師慣於大量生產與複製

你我都是獨立的個體,雖然都是有血有皮膚,但是我們的身體狀況各異,因此醫師對於我們的診斷、處方、醫療照顧服務,都不盡相同。醫師看診,遵照醫學典籍與流程,並看重治療過程的「安全」、「有效」兩大作業宗旨。換句話說,「創新」的智慧科技,對於安全、盡量去除不確定因素的醫療過程,其實就是「風險」的代名詞。

另一方面,不少工程師希望從數位科技的角度,協助醫師能夠增加工作效率、提升醫療院所等機構的服務品質,並且從硬體科技產品的製造思維出發,希望醫院在購買與使用各種科技硬體,全方位銜接科技產業能與醫療臨床之間的合作,在科技產品的數量,成功模式的複製上,都有許多不同之處。

獲得薪資方式的不同
醫療偏向公共衛生與社會福利,科技期待未來成長爆發性

醫生可以賺錢嗎?醫院可以賺錢嗎?這個問題,相當關鍵。當然,賺錢的程度與數額也是個需要定義的問題。如果一個醫師一個月可以賺一千萬台幣,這樣算多還是剛好而已?如果醫院是不方便、不適合營利的單位,那麼怎麼有能力購買新式醫療器材,提供病患最新的醫療照護品質?

智慧醫療=智慧+醫療。片面地解釋「智慧」這兩個字,或許就是加入科技元素。科技就是科學與技術的革新,因此科技需要許多新點子、新人才、新材料、新技術。

這麼多的「新」,都是需要「成本」、「投資」、「投入」,如果科技需要如此多的資金投入,就是希望未來有更多指數性的成長,無論是產生價值,或是因為大量出售,而收回的價格。

但在社會福利的醫療照護服務思維,以及科技產品的創新價值取向之間的南轅北轍,造就在永續發展、分潤機制、獎勵機制、延長創新的熱情續航力的過程中,醫師與工程師的合作仍有一些需要融合的前置作業。

心中行為準則的不同
醫師全心全意照顧病人,工程師針對邏輯一絲不苟

除了上述工程師願意拿低底薪,期待未來股票大漲而獲得更多報酬,醫師則是從一位病人、一位病人地累積收入的不同以外,醫者更是傾向累積能夠理解患者的同理心思維、培養換位思考的技巧。

醫生有時候解決病患心中焦慮,反而比解決患者身體不舒服,反而在醫療照護過程當中更加重要,諸如此類的元素及思維,都讓醫師與工程師對於邏輯、順序、CP值的線性思考有些不同之處。

隨著醫療科技、智慧醫療產業的多年發展,不少工程師的思維也已能夠與醫師的醫療SOP連結,但在產業特色、工作的思考方式不同,都讓長時間面對軟硬體科技的工程師的行為準則,自然和與人朝夕相處的醫師有很多差異。

要跨越醫師與工程師合作死亡之故,需要斜槓人才、需要跨領域人才,協助轉譯、翻譯、協助換位思考,或許才能夠重回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的起跑點原點。

不同,不可怕。
可怕的是我們習慣性地忽略這些差異。
自信地以為這些落差,可以透過單純的鼓舞與倡議弭平。

其實,產業更需要的是多方人員的歸零、虛心、從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出發,在基礎建設上多下功夫,不求花拳繡腿技術,但求使用量大及老嫗能解的服務著手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