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機會與好多前輩請益,企業經營與發展該以什麼樣的策略進行,才能更加「適切」地發展。最終統整各位能人異士的視野、觀念、做法,統整出兩大類賺錢的方法,但同時也相當耐人尋味。
第一類是擴大企業內部經營績效。第二類是擴大對外的廣度網絡影響力。
第一種是透過成本效益評估,盡量提升內部營運效率,不同事業單位之間的交叉合作,藉由上下游垂直整合,跨領域的水平分工,提升整體服務綜效,以及使用者體驗。
第二種是從社會的角度切入,一傳十、十傳百的方式擴散,而這種開分店般地複製,往往可以收梅特卡夫效應之效。就像是《食神》電影當中,周星馳開分店般地擴張一樣。
記得看過《窮爸爸 富爸爸》,書中提到的現金流,就像從水源建立一條水管到家中,初期的建立相當痛苦、成果也相當微小與無感,但後期的少勞多得,的確耐人尋味。
相信大家都聽過「成功不必在我」,但騰輝會將這句話解讀成,「成功不必『只是』在我」,更精確地說,「『只有』我,不能成功」。就在多重利害關係人的智慧醫療世界當中,合作已不再只是加分項,而是基本必要。如果沒有不同功能與角色的人共襄盛舉,那麼如此複雜的生態與服務,應該如何撐得起來?
還記得在韓劇《Start-Up:我的新創時代》當中,主角之一的表哥還是堂哥,就一直說,可以幫團隊免費設計Logo或是提供行銷服務,但是報酬就是要「團隊1%的股權」。不要錢,要股權,就是看好未來團隊的發展,可以公開發行股票,進而賺到未來的錢。
這未來的錢,包括了股票的增值溢價的龐大金額,但同時也保留了股利股息的長久現金流分配,更重要的是如果每年企業經營績效優良,盈餘也同樣會發給企業經營者。也就是說,如果同樣是企業經營者的一員,不僅有機會領取年薪、股利股息,更重要且實在的就是,每年利潤的一部分。
其實,從這部劇中可以看到的素材與內容,與實際上的企業營運相當類似,但更重要的是思維的改變,要如何從中高收入者,轉變成「以資產計價」的有錢人,在做法上,就是必須要加入更多「綜效」、「財務運作」、「策略合作」、「新增節點」等方法。
小孩子才做選擇,兩種有錢人的方式,我都要。事實上,上述兩種也不牴觸,但要在同一時間之內,達成兩種模式,的確不容易。讓我們一起充電!一起達成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