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

【智慧醫療週報】生成式AI真的能夠幫得上醫師的忙嗎?2023.10 Week3


人工智慧發展快速,無論是影像辨識、語音轉文字、文字自動產生,各種技術在醫療照護服務流程當中,都已經佔據許多重要的關鍵角色。但對於在gold standard 以外,總是有許多例外的醫療世界中,AI的角色及命運,是AI自己可以掌控的嗎?

影像辨識AI的價值在哪裡?
Medical Imaging AI selling points are…

透過機器學習,電腦的確可以用比人類快幾十倍、幾百倍的速度「看X光片」、「掃描病理玻片」,但這個服務的前提,是人類的工作負荷已經過重,做不完,所以需要電腦幫忙。事實上,在某些研究單位,以及服務量體較大的單位,的確AI可以幫上很大的忙。但以機構經營者的角度來說,為什麼我要花錢買軟體、演算法,讓我的員工工作負擔降低?

聽起來很慣老闆,但仔細想想,這一切就是老闆墮於思考。如果老闆積極思考,使用AI軟體幫忙員工做一些,機器、電腦就可以幫忙正確完成的任務,人類員工的時間,就可以分配到,現階段,只有人類員工才能完成的任務上,機構的經營效率與未來發展才能持續提升,不是嗎?

當然,機構要不要成長,看老闆態度。機構成長%要多少,看老闆態度。機構的成長方向,也看老闆態度。在不進則退的後疫情時代(Post COVID),如果持續待在守舊與穩定的同溫層,勢必某天像是Chat GPT等劃時代性的AI或各種服務模式橫空出世之際,老舊機構一定會在某種層度上,與能夠理解、運用、包容新科技/新服務的公司,有某種層度上的挪移及合作的。

語音轉文字的AI,你是說Siri嗎?
語音轉文字的軟體,跟遠距醫療有什麼關係?


無論是遠距醫療,還是現在風風火火的生成式AI aka best represented as the form of Chat GPT for now,從遠端那個不知道什麼地方的雲端,提供近端渴求醫療照護服務流程更加正確、順暢、有效率的服務,這過程當中,究竟該注意些什麼?

遠距醫療,簡單來說,可以分為兩種,一種是「醫師對醫師,再對病人」,俗稱B2B;另一種就是「醫師直接對病人」,可稱之B2C。B2B就是 Business to Business 企業對企業,或是商家對商家;B2C 就是Business to Customer,企業對用戶,或是服務提供者對服務接受者。無論怎麼解釋或翻譯,核心精神就是服務的對象不同。

遠距醫療,就是希望病人不用到遠端的醫師這端,醫師就可以提供若干醫療照護服務。無論病人是到鄉公所、衛生所,還是在家裡,無論有沒有透過在地醫師的幫忙,才詢問線上醫師的資深經驗支援,還是直接在家裡或辦公室或天涯海角的任何一個地方,線上直接問醫師問題,重點都是安全、有效,以及大家時常忽略的效率。

安全、有效,是大家在醫療服務、醫療器材開發過程當中,稱之為神主牌也不為過的兩大核心精神。請大家想想,如果說,遠距醫療就是安全又有效呢?那我們就會使用了嗎?疫情過了,以各醫療服務主管機關醫療或院所所提供的數字,大家可以發現,「大家又回到醫院或診所看醫生了」、「誰還要用遠距醫療看醫生?」。

使用過Webex 視訊軟體的大家都會發現,會議進行中,在螢幕下方,就有一行類似逐字稿的英文,持續在登打當中。大家說的是英文,那這行字就會是英文,大家說的是中文,這行字就會是英文亂碼XDD。無論辨識率如何,連視訊軟體,都在藉由一次次的難能可貴的語料收集機會,訓練Speech to Text的功能,我們難道還能將AI視為未來科技,而不積極了解與應用嗎?

遠距醫療有另一個議題,就是法規上規定,醫師需要親自診治。但親自與當面,我想各方有多種不同解釋。 醫師法的「親自」與營養師法的「當面」 為的都是病人安全。

醫師法第11條第1項有規定,「醫師非『親自』診察,不得施行治療、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。」不過仍有但書,「在山地、離島、偏僻地區或有特殊、急迫情形,為應醫療需要,得由直轄市、縣(市)、主管機關指定之醫師,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,為之診察,開給方劑,並囑由衛生醫療機構護理人員、助產人員執行診療。」

以過去的COVID-19疫情的特殊和急迫需要狀況來說,台灣已可使用通訊視訊診療方式,提供醫療服務。而過去台灣遠距醫療服務無法大展身手,其中關鍵就是「親自」的定義與解釋
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鋕雄,在《智慧醫療與法律》一書當中即提到與比較,民國93年公布的營養師法第13條,對於「親自」執行的義務規定。「營養師應『親自』執行業務,不得由他人代理;營養師執行前條第一項第一款、第二款業務時,應『當面』進行。」法條中提到「親自」與「當面」兩個詞彙,顯然兩個詞彙的意義不同,否則選其一撰寫即可。因此,可解釋為「親自」的範圍較廣,包括雖然「未當面」進行,「但也非由他人代理」的情況,很可能的情境就是使用遠距醫療通訊設備提供服務。

即便如此,大家還是得牢記醫療行為當中的「安全」與「有效」的概念。無論是生病到醫院看醫生,或是醫生到府看診,醫師透過望聞問切等手段,如視診、觸診、聽診,以及嗅覺等方法診斷,加上如果需要處理傷口、切除器官、給予不同的注射治療,都需要醫護人員「親手」幫忙。上述行為很難想像隔著電話線或電腦螢幕也能夠操作。

如果可以確保遠距醫療安全性,專業人員、場地布置、高昂費用是下一關。雖然近幾年因為4G或5G等網路基礎建設逐步完備、具有連網功能的醫療器材等設備也陸續通過驗證,遠距開刀已不是天方夜譚,也有實證可實現,但仍是價格高昂,且須要提前設置場景,才有可能達到的遠距醫療服務,也並非人人都負擔得起或是有如此不同於一般的醫療需求。

儘管如此,以醫療行為來說,有部分需要醫生跟病人面對面,提供侵入性的醫療服務,而另一方面,也有不少醫療診斷與非侵入式的醫療照護服務,能夠以遠距醫療的方式進行。就像衛生福利部在2018年5月11日發布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」,就放寬遠距醫療的照護對象與模式,包括急性住院三個月內追蹤、機構式長照慢性處方箋、家庭醫師整合照護、遠距和居家照護收案對象、非本國籍的境外患者等5種狀況。

由上述諸多情境可知,無論是因為傳染性疾病使醫病不適合接觸,或是時空地域不方便到院,目前遠距醫療開放的地區、對象、科別都是病人較沒有緊急生命危險的狀況。遠距醫療、數位健康、行動健康等業者在選題及提供服務時,或許先歸納出短中長期可以逐步提供服務的科別、對象、生態。

相信法規會慢慢與實際狀況調和,但這慢慢可能也不能太慢,否則變成漫漫長路。在「資金會自己找到最能資源整合的人」的原則之下,遠距醫療或是各種醫療創新科技與服務,可能終將面臨「分久必合、合久必分」之境。但這樣也好,萬眾歸宗,最終能夠產生真正的市場龍頭,久久而穩定地提供服務。

你使用過ChatGPT了嗎?
簡單的網頁設計+快速的一問一答,可不迷人?
ChatGPT可以說是「好吃、新奇、又好玩」。

「好吃」:任何的軟體應用,如果需要過多煩瑣的註冊、認證、下載,很多時候,在這些過程中,就流失了大半的用戶。ChatGPT快速的認證過程,也讓大家可以很輕鬆地使用。當然,讓用戶透過簡單且方便的提問,就可以產出如同知名律師臉書文章,一定給滿10項回答般的輕鬆寫意內容,真的是很吸引人。

「新奇」:以前在google上搜尋「如何成為智慧醫療業務?」,可能會有很多與業務秘笈相關的資料,或是一些醫療業務求職網站的內容,呈現在搜尋結果欄位。向下滑了半天,可能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文章內容。但現在,當你問ChatCPT這個問題,就會直接列出以下結果:

成為智慧醫療行業的專業人士需要具備特定的教育和技能,並積極參與相關領域的工作和發展。以下是一些步驟,可以幫助您成為智慧醫療業務專家:

1.學習相關背景知識:確保您擁有相關的學術背景,如醫療、醫療信息技術、生物信息學、生物醫學工程等相關學科的學位。這將為您提供基本的行業知識。

2.了解智慧醫療技術:深入了解智慧醫療技術,包括大數據分析、人工智慧、醫療傳感器、醫療信息系統等方面的知識。可以參加相應的課程或研究相關文獻。

3.參與實習或實踐:通過參與實習或在相關領域的工作,積累實際經驗。這將幫助您更好地了解業務運作,並建立人脈。

4.獲取專業資格:根據您的職業目標,可能需要取得相應的專業資格,如醫療信息技術認證、健康信息管理認證等。

5.開始職業生涯:尋找與智慧醫療有關的工作機會,如醫院、醫療技術公司、研究機構等。逐步積累經驗,並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。

6.持續學習和網絡:智慧醫療領域不斷變化,因此持續學習和參與相關的行業會議、研討會以及建立專業關係是非常重要的。

7.探索創業機會:如果您有創業精神,可以考慮創建一家智慧醫療相關的企業或創新項目,以應對行業挑戰或需求。

總之,成為智慧醫療業務專家需要結合學術知識、實際經驗和不斷學習,以應對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的需求。

看來這個問題,還是太過強烈,ChatGPT只幫忙列出了7點。如果大家對於,「如何成為智慧醫療業務?」可以參考騰輝的這篇文章【騰輝讀醫療】如何勝任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業務的工作?與YouTube影片。

「又好玩」:當大家開始體認到ChatGPT可以幫忙彙整網路上資訊,進而提供成上下近乎有邏輯的答案的時候,就可以逐步地藉由ChatGPT提供大家免費線上無人腦力激盪的功效。有時候,我們總可能會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,無處宣洩、無人討論。此時,我們就與ChatGPT來場「人與機的對話」,有時候玩著玩著,又會有新點子產生。

法規與服務,缺一不可
醫師法保護病患權益
醫師法未來將成醫療科技發展的基底

ChatGPT在醫療端的應用,有些人思考,是否可以應用在病歷撰寫。也有些人已經應用在與病患之間的醫病溝通、簡單FAQ的線上應答。關於病歷撰寫部分,報導指出,醫師法第十二條規定,醫師應「親自」製作病歷,親筆撰寫或電腦打字都行,但不能用軟體產生病歷。

這邊大家又再次看到了「親自」。過往的法令規定的「親自」,與未來醫療臨床的「親自」場景,相信會有很大的不同。以前的「親自」,需要「醫師本人」的「左手」或「右手」,「拿」起「筆」,「撰寫」出病歷;現在的「親自」,是否已經有許多不同的方法?如同本文前面所提及的影像辨識、語音轉文字、AI文字自動產生等方式,但都是醫師自己在旁邊「操作」、「看」、「監管」軟體產出的過程?

AI的命運,只有使用者可以決定。

就像刀鋒與刀刃一般。當我們認為利大於弊、有益處的時候,我們會小心它所可能產生的副作用,進而產出十分有生產力的結果;當我們認為弊大於利、有風險的時候,我們也會很小心,不要弄傷自己,但同時還是暗暗在心中,期許有一天,有人能夠找出「安全又有效的『適用』方法」。

向智慧醫療科技的Early Adopter們致敬,在成為Early Majority之前,讓我們遵循法規,在法規容許範圍內,自在安全且無止境地創新,以近期的觀察,如此,也能夠盡快地在使用適當商業模式的情況下,創新的服務、團隊、企業,也才能夠支撐到法規「沿革後」,變得不像現在覺得那麼「嚴格」的那一天。

科技進步的速度,如同滴水穿石般,說慢卻穩定快速。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合作,將能夠讓人類的生活,又有一番新境界。許多法條都因現實生活的需求,而有陸續更新完善的前進,能夠身處這樣的時代見證,真的很幸運。

【為什麼會有智慧醫療週報】

因為仍舊太關心台灣醫療產業的發展,所以想說,透過讀報、網路新聞、產業前輩分享的若干消息,跟大家分享每週看到的健康、醫療、照護消息,可能內容無法涵蓋所有,若有缺漏或您認為很重要的消息,但騰輝卻沒有分享,都歡迎粉絲團「文科生的智慧醫療大冒險」私訊、Email「markehealth@gmail.com」、傳訊息給騰輝,之後補上。

祝大家身健康、萬事順心!台灣智慧醫療衝衝衝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