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

智慧醫療的未來發展該何去何從?

智慧醫療,這個議題的應用很廣。如果以商業對象的大方向來說,可以分為B2B與B2C兩方面;如果以使用者角度來說,又可以分為專業醫療人員與民眾病患端的兩方面;如果以產業來區分,亦可以分為科技端與醫療端兩團勢力。

那究竟,智慧醫療的未來,會走向哪裡呢?

B2B武器點到滿

健保給付又能有多少挹注?

如果從B2B與B2C兩方面來說,B2B看到許多解決方案、軟體、平台發展,從放射科、影像醫學開始藉由AI增加閱片效率、準確度,再到院長室的戰情室管理系統,一直到倉儲物流溫控系統,智慧醫療的B2B層面,多聚焦在智慧醫院的建立。

每家醫院,就如同一座霍爾的移動城堡般,擁有許多魔法門、魔法結界。也如同那檢傷分類的多彩大門班,綠色通往快速救治的雙邊互通邊境;黃色已有關注,但仍需等待;紅色則是快速救治的第一優先。急診室的流程改善,也讓病情較為緊急的民眾照護,從急診室延伸至救護車上。

當然5G或增強訊號的通訊基礎建設,在遠距醫療、分散式醫療當中,扮演著如同灑鹽哥般,畫龍點睛了整體服務。但這也讓我們再次思考,科技在醫院這座城堡當中,扮演著軍火商的角色,還有多少武器能夠不斷裝備上去呢?

被健保寵壞的台灣人

B2C服務到底誰願意付錢?

B2C的服務,以現在的產業現況來看,可能沒有醫師所熟悉的健保給付誘因,興起不少「智慧醫療解決方案,究竟誰來付錢?」的疑問。就是在健保照顧幾乎所有人的台灣,醫療創新家的任務,不僅是創造出良好、有效、安全的醫療科技,更重要的就是要擔任稱職的商人。

商人這個名稱,好像有點不太恰當,或說對於醫療這救死扶傷的使命工作來說,好像有點銅臭味太重了些。那我們換個角度來說,如果不以商人為定位,也需要洞悉商業市場的規則、人性、需要,進而幫助對於病人結果有極佳幫助的數位醫療解決方案,找到適切的付費機制,讓這些方案可以永續地提供價值。

與健保給付的醫療服務相比,B2C的數位醫療服務,現在可能不是主流、不是營業額最大的服務,但在民眾對於使用者體驗要求日益嚴苛的未來,容我使用「嚴苛」這個詞來形容民眾對於服務的要求水準,各種健康、醫療、照顧機構勢必會需要端出更具特色與體驗的服務牛肉。

專業醫療人員要的智慧醫療

能夠協助日常工作更加順暢、業績能提升的「簡單」工具

抱歉,我使用了「簡單」這兩個字概括醫療人員的需求。從文字工作者,跨入臨床醫療領域兩年多,在與不少醫療人員互動、需求訪談的過程中,許多醫師、護理師、放射師、醫檢師、櫃台行政人員都說,什麼是智慧醫療他們不知道,他們只知道,如果這個工具沒有辦法「簡化」原有醫療工作,即便再智慧,他們也不太想用。

缺少了第一線人員,也就是智慧醫療科技使用者的支持,數位醫療服務自然就永遠僅能止於POC、止於「院長說給面子試試看」。

要如何增加臨床人員的支持,自然是要從臨床人員的「需要」(Need)著手,錦上添花的方案,可能可以滿足一些「需求」(Demand),但最核心的「未被滿足」的「需求」,都很「簡單」。有時,因為太過簡單,可能不需人工智慧AI幫忙,就已經迎刃而解了。這或許又扯到,究竟醫療數位化、醫療智慧化,有些地方是否殺雞已用牛刀,過度濫用AI,AI也是會心累的。

正如大家所熟知,醫療人員工作很忙碌,高壓力、高度集中精神、高強度的知識腦力激盪,如果沒有想盡辦法,先了解醫療人員的工作需求,數位醫療服務最終很可能不僅沒辦法觸及初衷,更可能落得干擾臨床醫療照護服務的罵名。

民眾病患端想要的智慧醫療

讓病人旅程更加直覺、更加簡單、體驗更好

「相信大家都有看過醫生的經驗」。哈,這是我TED演講當中的一句台詞。詳見《如何準備TED演講?TED講師訓練》這篇文章。

從病識感,也就是大家知道自己身體有些不適狀況的意識,到採取行動到醫院掛號、報到、看診、治療、繳費、領藥。這一系列的過程,就是病人旅程(Patient Journey)。

過去在【未來系列】元宇宙世代,歡迎零接觸尊爵暢遊智慧醫療城 系列文章中,就有提過若干病人旅程的觀念。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情境,當上述病人流程如果都有專人服務,會不會有時候我們身體不舒服的狀況,即便沒有還沒看到醫生,病情的不適都已經好一半了?

以下讓我們試著想像,體驗良好的病人旅程

有帥氣小哥哥、氣質小姐姐幫忙詢問,「請問先生、請問小姐,您身體最近是不是有點不舒服呀?」讓我們有了病識感,知道好像該看醫生了。

「我看過您的行事曆,您這個週五下午有空檔,我幫您直接掛復健科唷!」掛號流程,要是都如此溫柔與貼心,貼身特助、祕書價值就在這邊。

「蔡小姐/先生,您先在這邊稍後,我過去櫃台幫您報到」、「先幫您報到,您等下直接進入診間即可。」專人協助報到的服務,真的令人覺得看診也能有VVIP的享受,真的幸褔感爆炸!

「蔡小姐/先生,從您近期的運動數據看來,您工作繁忙,較沒有站起來伸展,因此您的筋膜可能有些沾黏」、「接下來,復健醫師、物理治療師會協助您改善與舒緩不適」在診間單次看診,居然也能知道我平常工作都沒站起來動一動,真的是太神了!

「蔡小姐/先生,這邊請。經過智慧AI儀器掃描,您的狀況不嚴重,我們現在就幫您治療與去除不舒服的狀況,請您放輕鬆,不用擔心。」治療的時候,護理師溫柔且溫暖的引導,真的讓人看診,就像是高級的尊榮VIP享受一樣。

「蔡小姐/先生,今天的治療已經結束了,希望您的狀況也已經有改善」、「治療結束,您可以直接回家囉!」因為綁定支付,治療費用都即時線上支付,藥品也都由藥師與倉儲物流系統宅配到家,批價領藥的流程,都已數位化。

病人流程,是否看起來,很多地方已經可以由數位科技幫忙,但同時醫療人員、護理人員的專業與溫暖,依舊不可少、仍舊是民眾的體驗與幸福感的重要來源。

科技產業希望幫醫療數位轉型

光是單一醫療服務,就是跨領域整合的商品

相信這幾年,本業為科技硬體製造或軟體撰寫的企業,協助醫療產業數位化、推出若干數位醫療服務的過程中,都會發現,原來不是單憑一招半式,就可以「打進某某醫院」,「怎麼我想提供甲方案,醫院卻要我先提供乙方案」,這都是因為醫療服務的複雜性,真的是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、工業用科技產品領域人員,很難體驗的全新領域。

不僅是需要歸零的心態,有時候科技人,若能真的將醫療人員的需要,當成自己的使命,才有可能以鍥而不捨的精神,忙了半天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,著實協助醫療人員解決問題。

但也要強調,能夠協助醫療人員明辨需要與需求,也是我認為科技人必須配備的一項技能點,而且建議點滿。有時,以為是需要,但其實都是需求,而且是特色需求。

相信科技人都有能力可以做出特色需求的軟體或硬體,但因為是特色,所以很可能只有這個機構有需要使用,可能就無法直接移植到其他機構使用。

醫療院所想要的數位轉型

獲得名聲、營運效益、員工工作使命感、日常績效提升

不用想得太複雜,即便是我們經營一家小麵店,我們也希望近悅遠來。能夠讓點餐、烹飪、出餐、結帳流程最佳化,食客滿意、員工有成就感,進而產生「以滿足食者為己任」的使命感,自然餐廳的業績與營運狀況都能有正向發展。

醫院、診所、照護機構都是如此。但很常,無論職位、無論辦公室身處何處,醫療人員都很忙,很難有時間靜下來思考問題的本質,以及應該從哪些角度切入、處理事情的優先次序又該如何編排?

醫療院所要執行錢花在刀口上的數位轉型,一定要有一批全新的跨領域人才協助。跨領域人才需要與各跨單位部門合作,同時透過設計思考、同理心地圖,才能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,找出臨床人員沒有說出的真實需要,並且在層層篩選機制與條件的洗滌下,找出企業能夠先執行的題目。

透過「小步快跑」的方式,做出一些小小的里程碑,並且讓同事們都看到希望、看到未來、看到自己原來也可以的信心。先不提轉型,光是數位化,就可能會改變原先的作業流程,要學習新的流程,因此要提供一些誘因,可以是金錢,可以是職務,可以是認證,以此創造機構、管理者、人員多方贏的局面。

智慧醫療的未來發展,有無限可能,我很開心能夠開始瞭解醫療本質,同時也理解科技能夠協助的地方有哪些,也很感謝有智慧醫療產業的諸多前輩、同仁可以共同攜手打拼,替健康、醫療、照護產業,打造一個不一樣的未來、建立一個屬於台灣醫療的智慧新境界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