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ChatGPT的熱潮湧來,台灣各領域及產業的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;AI)開發、應用熱潮再起。過去五到十年,機器學習碰上各種領域,激起了許多產業人士的期待、面臨現實的低谷、歸於日常的穩健發展。而在醫療人工智慧(Medical AI)的領域,我則是觀察到了M型社會(M-Shaped Society)的產業發展現況。
商業的世界,只要能夠幫忙創造價值,就會有人願意付錢給你。智慧醫療付費機制很有趣。在探討Medical AI的M型社會之前,想先跟大家分享12種醫療科技商業模式:
第1種「廠商直接販售產品給醫療照護服務提供者」。可以稱為B2B(Business to Business)的模式,也是很多科技大公司希望可以採用的方式。這種方式的好處,就是專業人士之間的溝通成本相對較低,有些情況下對於民眾的行銷成本,將會落在臨床服務提供者身上。
第2種「廠商直接銷售給民眾/使用者/患者」。這種方式也可以稱為B2C(Business to Consumer)的模式。採取這樣的模式,智慧醫療科技需要投注不少資源在教育訓練、衛生教育、民眾的科技使用識能提升。同時,這樣的模式,也能夠快速提升科技廠商的品牌知名度與價值。
第3種「提供基礎服務,若有加值服務需求,再加價付費」。這個模式就跟有些App Store上的影片剪輯App一樣。基礎的服務可以說是「體驗」,我們可以從很多生活當中的例子瞭解,這樣的模式,必須懂得讓利,一定要將一些殺手級的應用功能、體驗、介面都先釋出,讓使用者上癮,覺得太好用,後續在付費解鎖進階功能,像是Free vector icon、Pexels、Unsplash、iStock等網站的服務也是如此。
第4種「定期訂閱制付費」。相信大家可能有訂閱Apple Music、Spotify、Netflix、Disney plus等影音串流(streaming)服務,就可以完全理解。就是每個月付費、或是家庭成員一起多人付費,就可以在付費期間,瘋狂收看、收聽使用這些線上服務。Medical AI也是如此,有些超音波檢測軟體、CT智慧報告檢測與產出服務,就是採用此數位授權模式/OTA(Over-the-Air Technology)方式。
第5種「以使用量計價」。如同上述提到若干服務,不僅可以使用訂閱制,也可以使用「以量計價」模式。這都是可以靈活調整。當Medical AI使用者有較多預算時,就可以定期訂閱付費,如果當服務量尚未達到邊際效益控制點時,就可以先採取以使用量計價的方式,多用多付費,用個一兩次,就支付一兩次少少費用即可。
第6種「免費提供使用者服務,廠商從廣告中賺錢」。這個模式,事實上大家每天使用的YouTube、臉書,以及一些線上看電影網站、新聞網站、線上購物網站,都是這樣的模式,所以有時候我們很認真在看某些文章、看某些電影的時候,就會跑出一些廣告。
這些廣告,如果與我們看的內容相關,那廣告打中我們這些潛在消費者的效益就會比較高,但很多時候可能是投放廣告的廣告廠商,跟我們的專業與需求,剛好陰錯陽差,又或者是投放廣告的平台,沒有精準行銷的技術,才使得廣告根本冗。
以上6種智慧醫療商業模式,詳細內容,以及如果習慣閱讀英文的讀者,可參考好朋友陳誌睿Ray的這篇文章Working bussiness of digital rehabiliation。
另外,還有4種傳統醫療院所的採購商業模式想跟大家分享,包括租賃分期、合作案、寄銷、買耗材提供設備。
第7種「租賃分期」。小朋友才做選擇。但就是因為企業經營,有時資源有限,必須要有效配置,因此當產品價格尚能負擔,如單價較低的醫材或耗材,我們當然可以買斷,但如果像是價格比較高昂的產品,我們就會採取租賃,或分期付款的方式先行導入場域。
第8種「合作案」。有時候我們並不用在一開始就付費,我們可以先讓科技廠商的產品,先進入服務場域,而此服務後續在醫療照護現場,真的有協助民眾解決問題後,自然會產生收入,進而各服務提供者再拆帳與分潤。
第9種「寄銷」。這點有點像是雜貨店、便利商店上架的感覺,就是先將產品放在銷售現場,產品銷售後,雙方才分潤。寄銷的方式,在分潤的比例就必須要提供一定的誘因,才能激發現場銷售人員與客戶講解的動力。
第10種「買耗材、免費提供設備」。關於此模式,大家可以自然想像得到,就像是印表機租賃一樣的服務。印表機廠商免費提供事務機等設備到辦公室,但我們要付費買墨水夾等耗材。這樣「免費提供儀器、付費購買耗材」的方式,也是醫療器材廠商與醫療院所多種合作模式中,常見的方法之一。
除了上述提到的商業模式以外,還有「依照病情照護成效收費」、「商業保險公司外溢保單共同計價」的方式。在這2種方式中,事實上,就是數位醫療科技廠商對自己的服務相當有信心,因此等成果出來了,才跟客戶收錢。
第11種「依照病情照護成效收費」。舉例來說,如果數位醫療科技廠商能夠成功幫助醫院,讓病患在30天內不再次住院,那麼醫院就不會被政府罰錢,那麼醫院省下的罰款,就可能成為支付給廠商的款項。又或是,根據一些計畫,希望改變使用者的自我醫療照護行為。
再者,舉例而言,如果有一款App,可以提供社群支持,讓家屬之間互相關心,讓患者的用藥遵囑性(Compliance)能夠持續,藥品的處方開立,變得不會浪費,不會有藥吃不完、過期、被丟掉。那麼政府將給予一筆獎勵金。這樣的模式,也是需要智慧醫療科技廠商,持續思考使用者行為,而非開發出軟體就可以收取費用。
第12種「商業保險公司外溢保單共同計價」。外溢保單部分,大家可以粗略理解成,藉由使用者行為的改變與習慣維持,令保戶變得健康,保險公司不用出險的時間價值,可以回饋給科技廠商。從這個模式可以看出,只要協助主要利害關係人創造更多利益與永續發展的價值,自然智慧科技廠商,就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價值、價格、地位。
Medical AI的孤島:區域醫院、地區醫院
好的,幫大家統整完上述12種我過去零零散散在文章中撰寫過的智慧醫療商業模式後,終於要進到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重點,就是醫療人工智慧 Medical AI在醫療照護現場的M型社會導入狀況。
就如同大家知道,醫療照顧服務機構,從醫學中心、區域醫院、地區醫院、診所,可以分為四個等級。而在醫療第一個面向門診、第二個面向急診、第三個面向住院的區分之中,Medical AI的導入,很多時候就如同處於沙漠當中的綠洲(Oasis)海市蜃樓(Mirage)一般,好像看得見,卻又摸不到。
以現行的創新醫療器材及醫療人工智慧產品、解決方案、服務,要價約莫數十萬到數百萬都有。以台灣醫院對於數位醫療經費與院內資源分配來說,很多時候無法向健保申請給付,在既有的醫療服務模式下,也很不容易成功向民眾收取一定的費用,進而陸續攤提成本,將這上百萬的投資陸續回收。
Medical AI的春暖花開之地:醫學中心、診所
Medical AI的M型社會就此產生。醫學中心與診所將成為Medical AI的最大應用場域,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將如同產業可以輕易觀察到的狀況一樣,成為營運上最具挑戰,並且必須衝破營運束縛才可能使用醫療人工智慧產品。
醫學中心有著如過江之鯽的各路患者,因此在營運上,持續擴張的發展,加上各種科學專案、創新合作案,都讓medical center擁有比另外兩級醫院更多的數位科技合作資源。同時,醫學中心的醫師、研究員、行政人員,相對十分積極爭取各種創新科技的試用、使用、適用機會,自然在時間推移後,許多數位醫療科技的服務思維、使用痕跡、創新精神都留下深刻的體會。
台灣大約有2萬多家診所,實實在在地超越三步一小家、五步兩大家的全台1.3萬家便利商店。有些診所規模小,但特色診所也如雨後春筍地成立,聯合診所、聯合門診也開始從特色專科開始,如牙科、醫美、心理諮商。
在醫療自費市場當中,上述科別的獲利不俗,也造就各種如口掃機、Line官方帳號與顧客關係管理(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;CRM)、線上遠距服務的問世。在這些數位服務之中,影像智慧AI分析、自然語言處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;NLP)的文字AI、語音AI就藏於其中。當然日常行為、飲食習慣、甚至是表情與體溫等生理表徵、生理數值都在服務過程中紀錄、分析、儲存、提供後續建議及服務。
智慧醫療的使用者體驗(User Experience;UX)將是下一波數位醫療革命當中,大家會投注更多資源在其中的兵家必爭之地。在人類壽命越來越長、高齡社會對於溫暖與感受的要求漸高、銀髮與熟齡財富的不匱乏,都讓健康、醫療、照護服務的精緻度問題,屢屢浮上創新、新創界討論的議題桌上。
M型社會,沒有不好,也沒有很好,就讓我們像舞蹈當中的M字腿一樣,讓我們的服務夠Sexy、商業模式夠Sexy、破壞式創新的成熟度夠Sexy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