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,服務業都被社會大眾投以期待的眼神,除了原有的核心服務產品的品質要好,更多人還會關注服務態度有沒有令人滿意。此外,醫療業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究竟醫療是不是服務業?醫療服務的顧客滿意度,是否會與造訪人次成正比?醫療究竟是不是應該要更關注使用者體驗?
與其關注顧客滿意度,醫療專業服務提供者們,更該聚焦「使用者體驗」(User Experience;UX),更準確地來說是「病患體驗」(Patient Experience;PX)。
數十年技術培養
醫療是「專業服務」業
社會大眾對於餐飲、旅遊等服務業人員的良好服務態度要求,其實是一種主觀的感受,因為喜不喜歡是相當個人、私人、單一的感受與體會。但在醫療照護行為當中,往往同一種病症、同一天、看同一位醫生,兩個病患的滿意度往往會不盡相同。明明輸入(input)的條件都一樣,但為什麼輸出(output)的結果卻不一樣?
這十分弔詭的地方,令人不禁思索,「病患滿意度」究竟與「醫療照顧服務的價值提升」有什麼關係?正相關?負相關?還是壓根兒就不是同一回事?
在過去,滿意度調查是管理學中一門顯學。然而,套用在由整場都是專業人員組成且執業的醫療場景來說,或許應該以「消費者體驗」的概念來應用,會更加準確。與一般服務業不同,醫療人員提供的是「專業服務」,這種「專業」需要培養數年,甚至數十年。
「醫術」就是一種「專業」。病人的體驗在於「痛點是否被滿足」、「到底有沒有接受到完善的治療」、「心中的焦慮有沒有被安撫」,所以重點將不再僅是表象的「態度」,而是醫護人員是否提供「專業」且「安全」且「有效」的服務「體驗」。
醫生好兇,
但他都醫得好我的病
不滿意?生病還是要來
所以,體驗才是重中之重!
大家是否都有經驗,有時候很兇的老醫生,反而門診病人人數相當多,大排長龍與門庭若市都不足以形容那生意之好。而有些醫生雖然態度相當親切,但門診病人數量卻沒有很多。這也說明了,「態度」、「口氣」的好壞,以及「親切」與否,並不完全適用於「醫療專業服務」的場景分析之中。
病人到醫院或診所看病,就是希望專業的醫療人員可以協助緩解疼痛、消除身上的不適。在非極端的情況下,如果醫生可以有效率地把疾病病灶解除,那麼病人也不會特別在意其它的互動過程。
換句話說,是否就是在醫療人員有時不太確定該如何應對病灶,又或是因為病患候診的等待時間過久,所以才開始興起了等待時間過久的不滿,才開始要求人員的接待態度、接待時間、接待空間、接待眼神和語氣等與「醫療專業」核心關係較遠的內容?
以病患回核心
使用者體驗幫助醫師
找出患者真正在意的痛點
在醫療臨床場域當中,導入「使用者『體驗』調查」,為的不是讓所有的體驗都滿分,而是要透過數位及流程機制,「找出極端值與異常」,進而在最快的時間之內解決與滿足痛點,如此才能真正找出醫療照顧服務系統中,最快、最直接給予最真切的需求幫助。
正常的情況來說,每個人跑到急診看醫生,一定都是很急、很痛、身體很不舒服,而且有萬般的無奈,才要趕到急診求助。然而,跑過醫院急診的大家都知道,急診有檢傷分類,就是會幫病人病情分類,排出優先順序,「病情急」的病人先看,「病情相對穩定」的病人排在後面,以此類推。
然而,到急診的病人,都覺得自己的不適,是最為急迫的。再加上,有時醫生與護理師們忙於安排眾多流程事務,但在急診求診病人眼中,醫師與護理師只是走來走去,「急診醫師到底在忙什麼?」、「急診護理師說要等一下,怎麼還沒輪到我?」諸如此類的不滿、不耐、焦慮的「感覺」與「厭惡」的「情緒」就跑出來了。
透過針對「病患」,接受醫療專業服務的特殊使用者群體的「體驗」調查,醫療專業服務提供者,可以更加準確地瞭解和分析,究竟哪些其實是「感覺」上的「不喜歡」,哪些真的是「專業」上的「不到位」,才有機會能夠協助醫師、護理師、機構管理者,針對病人的痛點,給予最專對性並到位的服務品質提升。
到底是「需要」還是「需求」?
患者往往難以分辨「表象情緒」和「深層真實需求」。
就如同在同理心地圖(Empathy Map Canvas)當中,要明確找出痛點(Pain)與獲益(Gain)。表象的需求、反應、感覺可能都只是一顆蛋的蛋白,真正的內心需求、洞見蛋黃,則是更深層的核心迫切。
舉例來說,「哥抽的不是煙,是『寂寞』」,在抽煙這個活動中,菸是蛋白,寂寞是蛋黃。「姐敷的不是面膜,是『希望』」,敷面膜本身不是重點,重點是行為核心給予了「希望」。
所以說,在滿意度與體驗的分析當中,未來可以不再被表象牽著鼻子走。我們醫療照顧專業服務提供者,應該要再往裡面挖,找出真正的內心洞見及迫切。
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自由。
只要讓病患可以順利上下樓,或是銀髮長者常造訪的單位換個樓層,不就不用再擔心也不用再爭論,是否一二樓之間要加裝個手扶梯,就可以滿足長者的就醫需求,讓長者都安心、放心、順心找到自己要前往的處室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